刚刚结束世界首演的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今天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这部改编自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的芭蕾舞剧,是上海文学IP转化为舞台作品的最新呈现。
7月31日,“文学IP 戏剧重构——IP改编在舞台与影视领域的实践研讨”活动在上海作协大厅举办,一线主创、专家学者从《百合花》《诺曼底公寓》《庆余年》三部处于不同制作阶段的作品出发,探讨文学的戏剧影视转化路径、趋势,并提出建议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由文学IP转化的戏剧、影视作品,爆款频出。从《甄嬛传》《庆余年》到《繁花》《千里江山图》《城中之城》,文学IP成为戏剧、影视创新题材的重要来源。“向文学借力,是影视、舞台作品的底气。”评论家方佳骏说,谈及文学IP,人们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部作品太复杂,能改吗”又或是“这部作品太简单,能改吗”?5000字篇幅的《百合花》就面临过这样的情况。“舞剧《百合花》证明,文学IP改编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把握住了原著的内核。”他提到,当下一些改编只是借用文学作品的故事框架甚至仅仅是热门IP的角色名字,这样的速成式改编注定不会成功。
“好的文学作品给影视剧创作最大的滋养在于生活质感与岁月颗粒。”SMG影视办二级导演韩笑介绍,除了王安忆编剧的《百合花》绽放在舞台上,她编剧的另一部作品《天香》也将亮相电视荧屏,作品以明代末年松江府申氏家族三代女性的经历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家族对顾绣技艺的传承,通过女性群像展现晚明上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小说《诺曼底公寓》由上海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创作。诺曼底公寓即如今的武康大楼,作品以公寓看门人周鼎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由一桩悬疑案展开,写出了“小空间里的大风云”。这部作品的舞台剧和影视剧开发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关于武康大楼的非虚构写作很多,但虚构小说还没有。”高渊说,他曾与作家陈丹燕交流,武康大楼是何时火起来的。“陈丹燕说,十多年前的一天,她发现这个路口聚集了很多人,统统抬头往上看,第一反应是着火了?”这个不平常的现象正是武康大楼迅速成为上海文旅地标的前兆,高渊也正是在一次开车路过这个路口时因楼外汹涌的人潮而产生写一写楼里故事的想法。
这个属于上海的故事,引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尚世影业的兴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尚世影业研发评估中心负责人冯婷分别从话剧版《诺曼底公寓》和影视剧版《诺曼底公寓》推进情况切入,探讨文学作品在戏剧、影视改编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
爆款网络小说《庆余年》催生同名热剧,如今,它又将在舞台上华丽转身。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提到,两年前,他正是在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组织的文学IP推介活动中与版权方阅文集团一拍即合,签订全戏曲改编协议,《庆余年》舞台剧计划今年下半年首演。“文学IP是戏曲创新的富矿,而戏曲独特的美学能赋予文学IP新的生命力。”
“文学基因是影视戏剧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学与戏剧影视的‘双向奔赴’,既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力,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方式,更让城市精神有了鲜活的载体和更为形象的说服力。”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说,上海作协定期举办文学版权推荐、作品孵化研讨等活动,利用上海文学影视创投沙龙、IP改编推介等活动平台,打通作家、编剧、制片方的对接渠道,进一步促进文学IP向舞台、影视领域深度转化,提高文学IP戏剧重构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