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五位女植物画家绘制的植物科学画。
记者 张玉梅摄/光明图片
如果没有植物,园林便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园林。植物仿佛是园林的“情绪”,四时变幻,气象万千。
在中国已被认知的三万五千种植物中,有三千多种成了园林植物。这些植物跨越山海,影响着世界植物学与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与美国橡泉图书馆(Oak Spring Garden Library)联合主办的年度大展“东方有嘉木——中国植物的力量”日前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启,以典籍、实物、绘画等多角度呈现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深厚底蕴与全球贡献。
亭亭如盖的美景
园林美丽的景观依赖植物的塑造。诗有诗眼,而植物恰是园林空间中的点睛之笔。园林文化大家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其间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也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山间古树三五,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盎格鲁——中国花园》系列铜版画首次亮相国内,这部18世纪欧洲园林史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铜版画巨著由法国著名版画家乔治?路易?拉?鲁兹创作,是欧洲对中国园林艺术独特诠释的巅峰之作,直观展现了“中国风”对欧洲园林美学的深刻影响。
我国古代造园理论的文献典籍是展览的一大亮点,《梦溪笔谈》、1984年版的《长物志校注》、《闲情偶寄》等都介绍了当时的造园理念和园居美学思想。《十竹斋笺谱》全书分四卷,共280图,包含历史故事、草木花卉等丰富的园林要素,此书是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巅峰之作,被视作“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在展版本是1952年荣宝斋饾版拱花印本,典雅清新,现存数量极少,十分珍贵。
花影于粉墙,月色于柳梢,园林本是游戏的空间。记者在展厅体验互动环节,翻转特制古籍书脊,可以“穿越”到18世纪英式园林,于竹影摇曳中穿行,中西方园林艺术在此交汇,瞬间领悟建筑学家童寯所说的“西方园林悦目,中国园林意在会心”。沉浸式光影中,AI技术可生成专属植物图腾,观众得以体验亭亭如盖、草木华滋的园林美景。
东卉西渐的旅行
18世纪是中西方植物文化交流的关键时期。展览的三个篇章“植物引力”“东卉西渐”“共生互鉴”构建了一部以草木为媒介的文明交流史。来自美国橡泉图书馆的镇馆之宝——18世纪英国商人约翰·布莱德比·布莱克与其中国助手黄遏东合作的原始植物写生图册与手稿跨越重洋而来,这些珍贵文献科学地记录了250年前中国南方的植物风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引种植物的记录中就有布莱克将蓼蓝、漆树等植物带入邱园的记载。展出的植物画清单里,对英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植物包括玉兰、山茶、杜鹃、银杏、金银花、栀子等都有详细的图样对应稿。中国原生植物传入西方,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物种的多样性,在世界园林中大放异彩。
现场展示的“沃德箱”模型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缺乏现代保鲜技术的18世纪成功解决了植物活体跨洋运输的技术难题。这种全密闭玻璃装置创造性地利用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水循环系统。这项发明使活体植物运输存活率骤升至90%以上,成为促成19世纪全球植物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后,随着全球贸易的拓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更多中国植物传入西方。西方先进的园艺技术与植物栽培理念也随着商船传入中国。这种双向的植物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园林植物配置从单一走向多元,也标志着中西方园林艺术进入了一个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能量非凡的植物
草木根深于土,叶荣于枝。在亿万年漫长又奇妙的生物演化历程里,植物用它们的根茎、叶片、花朵、果实滋养了地球上的生命,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成为连接世界的一种语言。跨越山海的文明交流中,中国植物见证了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也见证了科技的发展、创新与进步。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共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该著作历时80余年编纂,由四代科学家接力完成,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区域植物数据库。这部巨著使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有了实证范本。
中国植物纹饰与园林意象深刻影响了欧洲的装饰艺术、绘画风格乃至园林设计理念,催生了席卷欧洲的“中国风”。人们不仅对植物的性状、生长特点、药用价值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同时也对植物隐喻的文化内涵推崇备至。除了在庭院栽培种植外,现场展示的器具、挂屏、书画、服饰等都用植物纹饰来描摹装饰。中国工匠凭借精湛技艺,让世界得以窥见遥远东方鲜活的日常。
草木苍翠,源远流长。绽放在世界园林里的中国植物让世界看见中国。植物有数百种感受机制,能感知化学物质、温度、光线等元素的刺激,还能捕捉上百种信号,就像个藏着非凡能量的小宇宙。人们身边的每一株植物可能平凡到毫不起眼,但它们之中藏着亿万年的生命密码。只要留心,便能感受到中国植物的力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