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汉语诗坛的喧嚣中,北乔的《大地上的星辰》如一股清泉,以其质朴而深邃的诗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返精神原乡的可能。这部诗集以"海里人间"为开篇,以"尘世之光"作结,构筑了一条从具体地理空间到抽象精神家园的返乡之路。北乔的诗歌语言洗尽铅华,却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藏机锋,他以大地上的具体物象为星辰,照亮了被现代生活遮蔽的记忆天空。
一、地理图志的诗学重构:命名与记忆的辩证法
北乔在《大地上的星辰》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第一辑"海里人间"以江苏东台为地理坐标,通过《唤回走失的村庄——致朱湾》等作品,诗人将具体地名转化为诗学符号。这种对地理名词的诗意编码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考古学实践。在《与命名有关或无关——致洋中》中,北乔写道:"洋中,这个名字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是的,洋中不在江苏东台的地图上/只在我的胎记里"。诗人解构了官方地图的权威性,建立了以个人记忆为坐标系的情感地理。
诗集中反复出现的水意象(建峰河、三仓河、潘堡河桥等)构成了一个流动的记忆载体。北乔笔下的水系不仅是地理特征,更是时间与记忆的隐喻。《在流逝中获得完整——致建峰河》中,"河默不作声,以命定的流动/作为回应",这种流动性与记忆的固着性形成张力,展现了诗人对乡土既依恋又疏离的复杂情感。通过将具体河流转化为诗学意象,北乔创造了一种"水文记忆"的书写方式,让水流承载着个人与集体的历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乔对村庄的书写超越了简单的田园牧歌。《曾经,以及现在——致朱湾村小学》中,"校园边有一个大水塘/以沉默讲述村庄的故事",这种沉默的叙事恰恰揭示了乡土记忆的断裂与延续。诗人通过对教育空间的描写,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知识体系的变迁,将个人成长经验升华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北乔的乡土诗具有了社会学的厚度。
二、物象的精神化:日常生活中的诗性光芒
北乔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他将最平凡的物象点化为诗意的星辰。《进城的油菜花——致七顷三》中,诗人写道:"来到城里的油菜花依旧朴素,清新/像乡下孩子进城,好奇地/注视陌生的世界"。在这里,油菜花不仅是植物,更成为城乡二元对立的诗意象征。北乔通过物的视角反观人的处境,创造了一种物我互观的诗歌视角。这种"物性诗学"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获得了精神性的光芒。
在《滩涂上的鸟群论道——致麻虾套》中,北乔将自然观察提升为哲学思考:"站在鸟鸣里/被巨大的宁静所庇护/每个人都可以从鸟群找到自己/逝去的,向往的,此时此地的"。诗人通过鸟群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对话的精神空间。这种将自然物象精神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北乔诗歌中"物我合一"的传统美学追求,同时也注入了现代人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诗集对农具、庄稼等物象的诗化处理尤为精彩。《守望书》中"农具在墙角沉默/像退休的勇士",这种拟人化的书写不仅赋予物以生命,更暗示了农耕文明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处境。北乔通过对物的诗性编码,完成了一次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这些被诗化的物象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照亮了现代人精神返乡的道路。
三、时空交错中的精神返乡:记忆的诗学重构
北乔在《大地上的星辰》中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时空结构。在《记忆不会流逝——致三仓河》中,诗人创造性地将不同时间维度并置:"多年前的那个下午/其实大海还在/从此,渐安然/在往事中重建"。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不仅是一种诗艺表现,更是一种记忆重构的方式。北乔通过诗歌语言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让过去与现在在一个诗性空间中对话。
诗集中的返乡主题呈现出双重性:地理返乡与精神返乡。他在《也是老家——致甘港村》中写道:"老家就在这里/故乡在这陌生的地方迎面而来"。这种矛盾的表述揭示了现代人返乡的困境:地理上的返乡可能实现,但精神上的完整返乡却永远是一种乌托邦。北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掩饰这种断裂,而是通过诗歌语言本身的缝合能力,在文本中实现了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返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乔处理时间的方式。《把时间铺开》中,"时间像晒场上的麦子/被一一摊开",这种将时间物象化的处理,体现了诗人对农耕文明时间观的怀念。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时间相比,北乔诗中呈现的是一种循环的、与自然节律同步的时间体验。通过这种时间诗学,北乔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抵抗现代性时间暴力的诗意可能。
四、语言的本真性:北乔诗歌的文体创新
北乔的诗歌语言具有显著的本真性特征。在《自言自语——致东台公园》中,诗人采用了一种近乎口语的叙述:"竹笋顶开古老的土地/鲜嫩的尖锐,让人想起如刀的月光"。这种语言既不刻意追求先锋实验,也不沉溺于传统格律,而是在平淡中见奇崛,体现了"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北乔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提纯,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效果。
诗集在形式上呈现出散文化倾向,如《面朝大海——致条子泥》中分节叙述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抒情诗的封闭结构。这种形式创新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了容纳更复杂的记忆材料和更丰富的思考维度。北乔的诗歌证明,真正的文体创新永远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北乔对诗歌音乐性的处理也别具一格。《潮水里的生活》中运用了巧妙的内在韵律:"潮水来了又去/像生活的呼吸/一呼一吸间/我们长成了大人"。这种不依赖外在押韵,而是通过意象重复和节奏变化创造的音乐感,体现了北乔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诗歌的音乐性不在于表面的和谐,而在于思想与情感的律动。
五、当代诗学视野中的《大地上的星辰》
将《大地上的星辰》置于当代诗歌谱系中考察,可以发现北乔的独特价值。与"知识分子写作"的智性追求不同,北乔的诗植根于土地;与"民间写作"的口语狂欢相比,北乔的语言更为克制内敛。他开创了一种既接地气又有精神高度的诗歌路径。
这部诗集对当代诗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证明地域性写作可以超越地方性,达到普遍的人性关照;其次,它展示了传统抒情诗在现代语境中的创新可能;最后,它为当代诗歌如何处理记忆与当下、乡土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地上的星辰》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诗学隐喻。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夜空中,北乔通过诗歌为我们点亮了无数记忆的星辰。这些星辰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扎根大地的具体存在——一条河、一座桥、一片油菜花,都因诗人的语言之光而获得永恒。在这个意义上,北乔的诗歌实践不仅是一次个人的精神返乡,更为所有现代人提供了一条通过诗性语言重返本真的道路。
当我们在现代性的迷雾中徘徊时,《大地上的星辰》犹如一盏温暖的灯,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血脉联系中;精神的返乡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记忆与现实的对话中,重建我们与世界的诗意关系。这或许就是北乔诗歌给予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原载《中国绿色时报》2025年7月16日4版
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生态地学诗歌倡导者、推动者与实践者。历任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评委。大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文学》《花城》《北方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当代人》《红岩》《海外文摘》《散文选刊》《南方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海内外数百种报刊,出版《山道》《地球语汇》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