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清晨,103岁的著名作家王火端坐在椅子上,静静倾听女儿诵读一篇文字。当“那个青年学生,在血与火的年代,不再用父亲所起的名字了。他给了自己一个新的名字:火,王火”的字句响起时,他眼中泛起泪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随文字缓缓舒展。
这篇由作家阿来撰写的《文心诗魂,火铸乃成》,是专为即将出版的王火传记《火铸文心》所作的读后感,他特嘱托记者专程送达王火家中。油墨打印的字里行间,藏着跨越代际的文学敬意。
《火铸文心》,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贺同越为王火创作的传记。全书以“火”为精神线索,串联起王火从烽火少年到世纪老人的人生轨迹,既有“山河赤子”卷中西行求学的坚定,也含“文以载道”篇里《战争与人》创作的波折,更藏着“被火照亮,也要温暖他人”的处世箴言。
新书付梓之际,王火原本希望阿来能题写书名,这份前辈的信任与抬爱,却让阿来“犹豫再三”。他在读后感中坦言:“出身于文化荒芜的年代,加之少年时成长于更加贫瘠的乡野,哪里有过些些斯文的熏染。直到今天,一见有笔墨伺候的场合,为藏拙避之唯恐不远。”即便反复书写,阿来仍觉“信笔胡写恐有辱斯文”,最终以一篇读后感致敬,“以抵不敢题书名之过”。
阿来在文中写道,阅读书稿时“深深沉溺”,被书中王火为自己改名的深意触动:“火,黑暗中是光亮;寒冷时是温暖;绝望中是希望。”他特别提及《战争与人》这部曾被王火“自焚其稿、年过五旬重写”的作品,称其凝聚了“多少个‘迟迟钟鼓初长夜’”的心血,更感慨从书中能“认知一个时代,认知一个时代的寻路青年”。
与王火相识三十余年,阿来在文中坦言从未听他谈过自己,“总是谈别人的好”。这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风度,是“此前没有见识过,此后也不常见到”的境界。他直言,在“作家们难免急于事功的时代”,王火的存在“是风起云涌中使人心神安定的榜样”。
听完阿来的评价,王火的思绪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记忆清晰:“那时在重庆,《大公报》被炸塌多少次,就站起来多少次,范长江先生的报道让我们明白,笔杆子也是武器。”谈及陈望道先生的教诲,他更是字句分明:“先生教修辞时说‘能使语言更具明晰理念,畅达情感的力量’,这话记了一辈子。”
关于《战争与人》的创作,王火曾坦言:“初稿烧了后,是战火中不屈的百姓让我重新提笔。”当被问及此刻的感受,王火的眼里闪着泪光,轻声道:“能被后辈记得,能让年轻人知道那段历史,就够了。”
诵读结束后,王火接过这篇读后感,颤巍巍提笔在文末留下字迹:“谢谢姗姗,带来阿来同志的作品。王洪溥(王火)。”这行兼具本名与笔名的留言,恰是对这段文坛交往的真切回应。
据悉,《火铸文心》将由言实出版社推出,目前已进入出版倒计时,这部承载着真实记忆与精神力量的作品,即将以文字为桥,让更多人读懂一个“被火照亮,也要温暖他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