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太行山上》剧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再次重温由王朝柱编剧、李伟执导的电视剧《太行山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该剧以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区的抗战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战场如何从“九千将士进涉县”逐步发展为“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阔历史图景。该剧于2015年,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曾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等。该剧不仅填补了荧屏上完整呈现刘邓大军抗战史的空白,更是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抗战题材经典电视剧作品之所以在今天仍令人回味无穷,首要原因在于其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精准复现。该剧导演李伟曾谈到,“王朝柱老师把剧本交到我们手上时,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太行山去看、去体验、去寻找拍摄的感觉,因此我们若干次到了邯郸,深入到涉县、磁县、武安等地”。该剧从士兵们的军装样式、饮食细节,到乡音俚语的巧妙运用、下意识的行为举止,较好呈现出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用心用情用力向历史致敬。这种细腻入微的刻画与书写,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民族危亡却又众志成城的抗战岁月。
剧中无论是阳明堡机场奇袭、神头岭伏击战,还是香城固伏击战、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皆严格依照史实讲述,既展现了斗争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又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真实,实现了客观真实和本质真实的有机统一。这些著名的战役既是正义之战,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该剧巧妙避免了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既保证了电视剧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又增强了可看性与共情感。例如,江君玉一角是剧中虚构的角色,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价值。她是国民党将领江玉生的独生女,最初以《阵中日报》的记者身份登场,后受到进步思想的感召,毅然加入八路军并调任新华社分社工作。她的人生轨迹贯穿全剧,通过职业身份和政治立场的双重转变,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历程和爱国情怀。她是“太行山之子”的代言人,也是热爱太行山、流淌着太行血脉的年轻人的代表。正如她自己所说:“太行山是坚韧与柔情并重,突破重压而势不可挡,充满了生机。”该剧正是凭借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与对艺术真实的追求,让观众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独特魅力。
电视剧艺术是人的艺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电视剧成功的根本所在。《太行山上》塑造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群像,他们不仅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而且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他们始终将救亡图存的家国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源自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赤胆忠心令人肃然起敬,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不断走向胜利的源动力。该剧摆脱传统“高大全”模式,遵循“平凡之躯,非凡之举”刻画英雄。不再将英雄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而是展现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特征,同时突出关键时刻的非凡勇气与责任担当,将人性的喜怒哀乐和党性的使命担当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刘伯承既是精通《孙子兵法》的“军神”和“战神”,也会因战士牺牲而哽咽、感伤,让我们看到了将军的侠骨柔情,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真实呈现出来。
陈赓将军的形象塑造尤为典型和出彩。他凭借卓越才能和果敢决策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他并非一味严肃刻板和沉默不语,而是颇具乐天派特质和幽默气质,将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紧张的军队生活中,他常以风趣语言和巧妙方法化解难题,彰显了军事家的哲学智慧和民本情怀。日常军事管理和训练里,面对棘手问题,他总能营造轻松氛围,让战士欣然接受任务,尽显非凡领导智慧。更令人动容的是剧中对他与妻子王根英情感的细腻刻画。二人忙于革命,多年未见孩子。相聚时,陈赓决定每年在墙上画痕判断孩子身高,这一温情举动饱含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对孩子的思念。当妻子王根英牺牲后,他独自在树林洒酒纪念,那一刻他是一位失去爱人的悲情丈夫。陈赓这一角色以其丰富多元的性格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诠释了革命者在个人情感与革命大业间的艰难抉择与伟大担当。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1938年创作的这首《在太行山上》的经典旋律构成这部电视剧的精神内核。该剧一方面聚焦开国将领的运筹帷幄,另一方面着重表现抗战中的普通民众,通过“老乡在自己口粮困难的情况下收养八路军的孩子”等催人泪下的细节,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历史规律。剧中刘伯承与邓小平的一段对话堪称点睛之笔:“要是没有太行人民的厚爱,莫说八年,三十天也待不下去。”这句台词是创作者对人民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历史发展走向的艺术演绎。从军队视角看,129师通过生产部建设、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等政策,形成兵民一体的新局面,将劳动精神和革命精神、生存逻辑与革命逻辑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民众视角看,百姓送粮、参军、护伤员的行动,充分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因为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戴支持。可以说,无论是沁源围困战的奇迹,还是邓小平与农民并肩劳动的场景,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区扎根壮大的历史逻辑和制胜秘籍。
同时,剧中通过《桃花红杏花白》的山西民歌旋律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革命”的跨时空对话。片尾曲《赤岸河畔》中,“八年雨水深情怎能忘,梦里赤岸成故乡”的歌词唱出了太行山人民对八路军的依依不舍,传达了军民鱼水情的真挚情感。
重温烽火太行中的峥嵘岁月,让抗战精神在观众心中化作奔涌的精神江河。该剧将激励一代代人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王鑫系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作者薛晋文系吕梁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