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封写自抗日前线的家书。这封家书是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从陕西汉中至上海参加淞沪会战的急行军途中,连夜所写。信中他安排家事,表达了战斗到底的决心,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吴瑞,字辑五,1913年4月3日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滚马乡下德明村,苗族。其父亲吴应江为当地名医,母亲翟冬秀勤劳俭朴,艰辛持家。吴瑞幼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城区两级小学,1931年考入黔东镇远联立中学。九一八事变后,镇远联立中学组织了青年学生义勇军,上街游行示威。吴瑞参加了示威活动,立下报国之志,他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认为有志男子大丈夫,要干一番事业,“应以四海为家”。
1936年3月9日,吴瑞不辞而行,向东出走,6天后到达湖南宝庆(今邵阳)。当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李伯蛟在家乡设新兵训练处招募新兵,吴瑞报名参加被录用,从此投身军旅。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吴瑞各种军事科目成绩优等,由列兵授予下士,后调入广东。
不久,63师被整编,吴瑞等部分军人被编入13师34团2营4连。9月27日,13师奉调从广州北上,10月4日到达洛阳修建防御工事,后移师陕西咸阳。西安事变后,调至汉中地区留坝县驻防。1937年1月27日,吴瑞在给双亲的信中,透露出军队对蒋介石打内战政策的反感。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四亿同胞的强烈愿望。七七事变后的第8天,在边远闭塞的留坝,吴瑞立即将此讯息告诉家里两位哥哥,信中写道:“我师现驻斯地,一方面赶筑飞机场,一方面积极准备。但将来能不能北上与倭奴一拼,还是惟命是从。如果本师北上,临行再告。”
13师终于接到了赴沪抗日的命令。1937年9月14日夜,在随部行军途中,吴瑞挂念家中的父母、两位兄长、妻子等,挥笔写下3封家书,表达了誓死抗日的决心,并对家事作了安排。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说:“儿纵因杀倭寇而牺牲,可是有代价的,光荣的,决不是平常之病死或亡国后被倭寇之铁蹄踏死。种种无价值之死,我觉得是无趣味的。所以这次我得到前线上去,我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所谓‘倭寇未灭,誓不生还’。纵然死了,我很痛快,很甘心,死后二十年后又做好汉。至于你老人家在家中,一定要很安心的,切不把我为怀。”
“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倭寇不灭,誓不生还”,这既是吴瑞个人的呐喊,也是中国军人的铿锵誓言。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地奔赴淞沪战场。
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人,伤亡30余万;日本军队投入20余万,伤亡4万余人。其中,从陕西汉中调来的陆军第13师,大约于9月底抵达上海,奉命在嘉定县陈家行、广福、孙家宅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与日寇久留米师团展开战斗。每日炮声隆隆,焦土一片,双方伤亡惨重。13师75团“老虎营”、78团2营均全部阵亡,无一生还。吴瑞所在的74团2营4连坚守广福10余日,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吴瑞时年25岁。
而13师则因伤亡过半,奉令换防,撤出战斗,转移至太仓、扬州休整和补充兵源,次年参加台儿庄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