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是作家王小忠新近出版的非虚构散文集,其书写领域主要立足于玛曲草原的自然美景,处处流露出草原情怀与生态意识。全书把行与居作为叙事轨迹,在美学寻求中完成故事叙述与生态勘察,在历险记式的惊险中完成对生态的检视。
王小忠是一位充满生态情怀的作家,近年来,他以地域为经验潜心呵护生态,所表达的不是个体思想情感,而是具有共识性的人类情怀。从《洮河源笔记》到《黄河源笔记》,从《草原小曼巴》到《草原小骑手》,均体现了他的生态情怀与人文关怀。在《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中,他艺术化地书写了自然美中的人性美。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明山水丘壑的四重功用:可行,可游,可望,可居。《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是行、观、游、居的美化书写,集中突显了“行”与“居”的两大美学特质。如果说《河源纪事》《草地纪事》等篇目是“行”的美学书写,那么《车巴河纪事》就是“居”的美学留观。篇章中有观的思考,有游的记忆,有居的体悟。
“行”是中国古人达志的行为表现,王小忠散文中的行包含着达志、忧思、提醒、启示等多重意义,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一匹看不见的小红马,都在寻找,可旅途的疲乏和意想不到的错失往往让其忽略寻找的意义,多出了不应有的索求。尽管如此,我还是一程又一程地追寻着,从来没有放弃。中国美学认为,行是短暂的穿越,行是诗意人生的追寻。
“居”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空间体悟。本书作者对河流充满了深情,无论是日夜流淌的冶木河,还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车巴河、洮河,甚至黄河,他都给予无限的热爱。当然,车巴河、洮河流域是半农半牧地带,流淌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血脉;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锤炼了中华儿女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也熔铸了中华民族敢于挑战、敢于超越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因此,《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对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情况的现场勘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车巴河边的小二楼上,作者所观望到的是当地人的生活变化。在这里,收割机替代了镰刀,机械化取代了人力。作者在车巴河遇到了性格直爽、淳朴天真的旺秀道智,他勤劳能干,并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深情与眷恋。在诗意化的交往中,他带领作者穿行于柏木林,寻找山珍特产。他砍伐的都是柏木林中的枯枝,当作者挖出一株草药时,他立即把坑填掉,并撒上草籽。而集市上的阿云、阿道等女人,在火锅店的经营中,已经搭建起“城乡纽带”式的经营模式。他们能让城市人体悟到家乡的味儿,也让家乡人体悟到城市的味儿。
可以说,居是作者回归“乡间生活”的境界,行是他“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行中,他以花草比德,以战胜路途困境为生活经验,不断提高人生境界。如果说“行”是自然生态勘察的话,那么“居”则是农耕文明的坚守,作者在行与居的审美探求中检视了文化的交融,也在行与居中体悟到人生的意义。